频道:网站首页 > 热点资讯 > >文章内容

两会之声|代表谈AI时代人才培养:未来更需鼓励学生的提问、应用、思考能力

时间:2025-01-15 19:14   来源: 东方网   阅读量:7025   

“未来AI不会取代人,而是会用人工智能的人可能取代不会用的人,解决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紧缺的问题至关重要。”1月15日,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智多互娱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世春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从2025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2024年上海启动运行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和未来产业基金。“在算力和大模型发展方面,上海的建设在全国都是领先的,但我觉得,过去人工智能发展还是更多聚焦于算力与大模型建设,其实同样重要的是倡导AI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林世春认为,一方面,人才总量供应不足。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给出一组数据: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总缺口达500万,上海市2025年需求40万,而本地高校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为4万;另一方面,存量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面临着人才结构难题,传统的课程设置和学科培养很难让学生毕业后的知识和技能很快符合企业需求。

谈及AI时代的人才培养重要性,林世春表达了他的思考:“当AI时代到来,从小学开始,到中学、大学的全链条教育都可能面临深层次转变。过去鼓励小朋友训练背诵和记忆力,但未来可能更需要鼓励提问能力、应用能力、思考力;大学除了做大模型和算力的培养,也应当增加更多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学习,真正惠及学生就业、接轨实际应用。”

对此,2025年上海两会上,林世春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强上海人工智能人才建设的建议》,他指出,建议顺应人工智能时代,改革基础教育的教学理念:通过人工智能教学助手鼓励青少年自主探究,教育部门应进一步开发可同时供学生与教师使用的人工智能教学助手系统,针对学生,该系统应根据学习进度自动调整授课节奏,推送适合其水平的学习资料;针对教师,该系统应帮助教师完成作业批改等较为机械性的工作,从而解放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平台搭建线上的国际化学习社区,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优质课程和文化。

其次,鼓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人工智能的产学研一体化。应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便于产学研融合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企业需求发布、高校人才培养展示、校企可合作项目接洽等信息发布与资源对接的功能。应出台政策推动在一些技术先进、产业特征明显的科技园区定点设立高校学生实践教育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室,既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工作的岗位,又为高校在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发展提供科研环境。

此外,支持海外高级人才引进,优化新兴细分领域的潜力人才认定标准。对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部分新兴细分领域,产业实践可能尚未发展至可提供成熟工作成果的阶段,对此亦应优化人才认定标准,引进在新兴细分领域进行前沿研究与创新的潜力人才及团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ad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合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版权所有©IT产业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 jokerdeyouxiang@sina.com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54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