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网站首页 > 热点资讯 > >文章内容

中国农科院“中荞121”实现成果转化

时间:2024-08-08 00:24   来源: 中国网   阅读量:13538   

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历时8年培育的苦荞新品种“中荞121”实现成果转化。8月6日,作科所与湘西盛世御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了“中荞121”转让签约仪式。

据介绍,“中荞121”高产、广适,融合了当前荞麦品种缺乏且产业急需的易脱壳特性。该品种无需高温蒸煮脱壳,可最大保留苦荞的营养价值,有利于推动苦荞全谷物加工利用。

作科所所长周文彬表示,“中荞121”是面向荞麦产业急需的突破性易脱壳品种,是我国荞麦产业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是作科所落实种业振兴行动、发挥种质资源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希望合作各方以此次签约会为契机,全方位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落实种业振兴、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科技力量。

“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学原始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表示,“中荞121”的选育利用了国家作物种质库中唯一一份具有易脱壳性状的种质资源,农作物的易脱壳性状是在漫长的农耕历史中经历人工驯化的结果,该品种的育成实际上加速了荞麦人工驯化的进程。该品种的落地转化将有助于延长荞麦产业链,拓宽消费场景,推动“小杂粮”长成大产业。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曹永生说,荞麦作为特色产业,对乡村振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调整以及健康饮食意识的增强,相比主要农作物而言,荞麦产能略显不足,荞麦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各方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聚焦优质新品种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推动产业链升级,使其创造更大的价值,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力量。

荞麦起源于我国,具有降血脂和抗血栓等较高保健价值,是我国彝族等少数民族和高海拔冷凉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对于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荞麦常年栽培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年均总产量超过120万吨,占全世界的40%,我国荞麦规模化产业集群已形成,产值规模达千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ad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合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版权所有©IT产业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 jokerdeyouxiang@sina.com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54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