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中国商业航天步入快车道,全球低轨星座竞争白热化?
??近日,创业邦旗下睿兽分析发布的《2025中国商业航天创新生态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迅猛,在融资规模、低轨星座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正逐步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从融资情况来看,中国商业航天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24年,其一级市场融资迎来爆发,融资事件达138个,披露融资金额202.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报告显示,以卫星互联网为核心的太空经济竞争已成为全球焦点。美国SpaceX的Starlink星座发展迅速,已累计发射超8000颗卫星,2024年收入达78亿美元,活跃用户达460万。
??面对其先发优势,中、俄、欧等国加速布局,中国推出了中国星网和千帆星座(G60)等宏伟计划。其中,千帆星座空间段远景规划部署1.5万余颗卫星,2024年已成功以 “一箭18星”的形式发射,快速完成了多颗卫星的部署。
??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带动方面也成果丰硕。在火箭技术上,多家企业积极攻克可回收复用技术。蓝箭航天完成了350米及10公里高度的火箭垂直起降回收验证试验,这一技术若能广泛应用,可将单次发射成本降低约 70%,大幅提升商业航天的经济效益。卫星制造领域同样成绩可观,吉利卫星超级工厂采用智能网络系统,将卫星制造周期缩短至28天,量产速度提升10倍,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实现了卫星从少量定制到批量化生产的转变。
??商业航天的蓬勃发展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北京、上海等地形成了商业航天产业集群,众多相关企业集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北京以亦庄和中关村产业园为主阵地,已汇聚300余家商业航天企业,2024年空天产业规模突破350亿。上海依托航天八院、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等重点科研机构,重点推进千帆星座计划,在卫星制造、卫星运营和服务等领域具有强大实力。
??不过,中国商业航天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挑战。在火箭运力上,目前中国全年发射载荷与星座建设需求仍有较大差距,部分在役火箭型号运载能力不足,发射频率受限。在国际竞争方面,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中国商业航天在星座建设进度、商业化运营经验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中国商业航天正从资本驱动的“量变”转向技术驱动的“质变”。尽管在星座规模、火箭复用等环节与国际头部存在差距,但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与资本投入的协同效应已初步显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点精选
- 悦达起亚:销量上扬,油电并行开启新征程2025-04-24 12:02
- 奇瑞混动之夜:瑶光C-DM直降两万,混动实力大放异彩2025-04-24 11:51
- 全球车企上海车展竞秀 新能源智能化引领汽车产业新潮流2025-04-24 11:48
- “国补”以旧换新助力家电行业持续回升,我国家电相关企业超2065.9万家2025-04-24 11:03
- 4月15日沃尔沃全新XC90优雅登场2025-04-24 10:45
- 中国游戏“出海”进入发展新周期 我国现存超59万家游戏企业2025-04-24 09:59
- 身高178cm的小鹏机器人IRON亮相上海车展2025-04-24 09:25
- 智慧零售全域数字化经营榜发布:更有效的转型究竟做对了什么?2025-04-24 09:13
- 2025年“星光传递”计划持续优化,助力乡村儿童阅读习惯养成2025-04-24 07:17
- OPPO与浙江大学升级战略合作,投入亿元助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2025-04-24 05: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