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网站首页 > 互联快讯 > >文章内容

跨越山海的丰收约定:中国科学家推动斯里兰卡农业技术变革

时间:2025-04-19 08:23   来源: 光明网   阅读量:15680   

??“从国内带了电饭煲和电饼铛,出远门就自备干粮。菜是自己种的,但菜园常遭野猪、孔雀和猴子‘光顾’,其他食材只能每周定期到镇上采购。”回忆起在斯里兰卡的日子,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专家、中国专家组组长孙德权感慨万千。这段在异国他乡的农业援助经历,充满了挑战,也收获了满满的成果。

??故事要从中国-FAO-斯里兰卡南南合作项目启动说起。当时,孙德权带着团队满怀热忱奔赴斯里兰卡,可刚到那儿,就被泼了一盆“冷水”。抵达第二周,部分成员就感染了新冠病毒,孙德权苦笑着说:“我们好几个在国内没‘阳’过,倒是在斯里兰卡‘中招’了。”这还只是个开始,停水停电是常态,饮食差异引发的食物中毒也时常发生,严重的时候,队员们只能卧床休息。

??困难没有吓退他们。团队成员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在院子里种菜,可当地的野生动物并不“客气”,常常来“偷吃”。为了吃上一口热乎饭,大家从国内带来厨具,每次出远门,都带着干粮。孙德权还记得那次惊险的经历:“雨季时,我们的房子遭雷击,门前椰子树被劈得焦黑,屋顶也被烧了一角,幸好当时无人居住。”即便环境如此恶劣,团队依旧坚守在农业技术推广的一线,奔波在三个驻点之间,最远的车程要7个小时。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他们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当地芒果农户对修剪技术充满疑虑,担心过度剪枝会损伤果树。面对质疑,孙德权团队没有多做解释,而是决定用事实说话。

孙德权为斯里兰卡科技人员和农户现场指导

??“为了让农户早点看到菠萝套袋技术的效果,我从国内带了1000多个套袋,行李箱塞得连衣服都放不下!”孙德权说道。他们建立示范园,让农户亲眼看到修剪后产量翻倍的成果,采用“专家驻点指导+农户现场实操”的模式,让菠萝密植栽培、芒果控梢促花等技术真正落地。

??示范园的丰收成果让农户心服口服。一位提供芒果示范基地的农民坦言:“当初给的是园里最差的地,没想到效果这么好!”从那以后,农户们主动向专家请教,双方的关系从陌生走向信任,这场技术破冰之旅也充满了温暖。

??作为专家组组长,孙德权不仅要推广技术,还要当好各方沟通的桥梁。“三方协作并非易事。文化差异、语言障碍、行政流程的不同,都可能影响项目进度。”孙德权说。他定期与斯方农业部召开会议,汇报项目进展,同时将工作成果整理成文件提交至FAO总部,确保信息透明、高效传递。在科伦坡工作期间,他还主动承担起团队“后勤大管家”的职责。当地物资匮乏,物价是国内的4-5倍,为了让大家安心工作,他常常在工作间隙去华人超市采购生活必需品。

定期召开会议汇报项目进展

??在团队的努力下,斯里兰卡的农业迎来了变革。香蕉产业引进标准化种苗生产流程和花序组培技术,污染率大幅降低,繁殖率显著提高,示范园采用水肥一体化、抹花套袋等技术后,产量增加70%;芒果产业通过重度修剪、精准水肥管理和果实套袋技术,示范区产量提升50%,品质也显著优化;菠萝产业调整种植密度至2倍,推广地膜覆盖和配方施肥,产量增加2倍,规模化效益显著提升。

??如今,两年的项目已经圆满结束,但中斯农业合作的脚步并未停下。孙德权表示:“技术落地只是起点,要让合作真正扎根。未来中斯合作将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深化种质资源共享,丰富双方育种材料库;二是加强人员与技术互通,通过专家互派、联合培训推动技术本土化;三是筹备可持续农业项目,围绕产业链升级申报国际合作课题,探索可复制的热带农业发展模式。”这场跨越国界的农业合作,正在书写着新的篇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ad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合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版权所有©IT产业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 jokerdeyouxiang@sina.com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54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