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更“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记者连线会内会外,共同讨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编 者
产业深度融合往哪走?
刘庆峰: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研、产、供、销、服、管等多个环节都能发挥显著作用。例如,在研发环节,人工智能可以赋能科研,借助大模型快速学习企业知识体系,提升研发效率,推动科研范式变革。与此同时,实现融合要立足实际场景,通过规模化的统计数据来证明效益,避免浮于表面。只有这样,才能精准发现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切入点和价值点,真正发挥其赋能作用。
朱松纯:制造业在生产侧要降本增效提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简单任务重复化等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传统企业管理者要洞察行业技术与业务耦合关系,敢于主动用智能化赋能生产流程。在人工智能技术侧要加强平台工程能力,做到技术工程平台与企业业务流程的高度适配,让技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和企业共同挖掘新场景,提供有效的制度与资金等保障。
赵同阳:每一次工业革命,都离不开生产工具的革新。与传统专用型工具不同,人形智能机器人具有通用性,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能够胜任多种任务。不久前,我们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以“前空翻”特技走红网络,在机械设计、核心动力控制、高精度算法等方面表现出色。我们要把人形机器人的体能做到极致,使其未来不仅能承担更多繁重的体力劳动,还能执行需要高度专注或高精度的工作,甚至支持24小时不间断运作,助力制造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走进更多家庭要多久?
朱松纯:去年,我们推出了通用智能人“通通”,通过培养其自主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社会协作等能力,使其能够通过自我“价值”来判断和驱动行为。我们将在近期发布“通通”2.0版本,随着“通通”持续迭代,可作为通用底座支撑多类垂直应用场景,赋能千行百业发展。同时,“通通”也可以与具身智能机器人相结合,为智慧城市、医疗健康等领域带来重大变化,更好服务居民日常生活。
赵同阳:人形机器人被大众接受、被允许进入公共场景,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一步。今年春节假期,我们的拟人直膝步态人形机器人,跟随民警走上街头巡逻。建议通过鼓励工厂制造等生产场景引入人形机器人,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在消费端实现规模化落地。此外,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希望行业和社会多些包容和耐心。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人形机器人会越来越聪明,早日走入寻常百姓家。
刘庆峰: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上大有可为。要明确机器人分类及应用场景,可将面向消费端的机器人分为虚拟数字人和实体机器人。虚拟数字人如数字员工、虚拟老师等,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在教育场景中辅助教学,在心理关怀方面为人们提供情感慰藉等。实体机器人方面,以陪伴机器人为切入点,借助大模型的多轮对话、指令跟随、个性化声音模仿等功能,实现用药提醒、健康指引等功能,为居民健康和安全提供助力,比如养老机器人的日常使用可能在未来3—5年内逐步变成现实。
培养人才怎样更有效?
赵同阳:人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话题之一。中国、美国等国家的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各有所长,但我们绝不能自满,而应更加开放地接触多样、高效的技术力量。国内一些高校部分教材和课程在实践中已显老旧,教学研究与产业需求间存在一定脱节。建议将最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体系,并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联合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刘庆峰:面对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人工智能校园教育、加快相关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建议梳理人工智能时代的能力素质模型,根据人工智能发展情况和教育强国的人才培养目标,适时修改新课标、调整新高考要求;明确跨学科思维、人机协作等核心素养培养框架。
朱松纯: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相对短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要经过系统学习,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我们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创办了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迄今,通班学生在人工智能相关会议和期刊发表近百篇论文,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成果即将在汽车制造等产业落地。此外,我们启动通用人工智能协同攻关合作体人才培养计划,打造通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目前已有15所重点高校参与其中,联合培养了200余名博士生。
延伸阅读
杭州探索“人工智能+养老”新模式
浙江杭州西湖区,一只可语音互动、递送物品、自主学习的机器狗成为老人的新“护工”;滨江区银发经济产业园,人工智能养老机器人上岗,服务覆盖健康监测、日常护理等多个场景;位于拱墅区的养老院里,人工智能设备帮助老人进行能力训练……
在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当下,杭州围绕“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目标,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积极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养老”融合发展。通过“人工智能+”行动,当地加速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推动智慧养老从机构试点向家庭普及迈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点精选
- 国家卫健委正起草育儿补贴操作方案概念股有这些2025-03-09 02:06
- 国货家电品牌集中春季上新,3月超万款家电新品天猫首发2025-03-09 01:49
- 联想智会会议方案聚焦三大会议场景,融合AI与专业服务能力驱动企业高效办公2025-03-09 01:06
- 阿里巴巴乡村特派员科技助力平顺小米产业升级20万斤黄小米被抢购一空2025-03-09 00:12
- 博通AVGO.US成AI交易“救世主”!大行分析师赞不绝口2025-03-08 23:39
- 即时电商今年首个AI竞赛来了:饿了么发布AI大赛,面向大学生开放报名2025-03-08 23:28
- 联通智网科技AI融合创新成果亮相2025世界移动通信大会2025-03-08 21:43
- 滴滴举办2025妇女节司机开放日“她D心愿”被看见2025-03-08 20:36
- 汉桑科技3月14日深交所首发上会拟募资10亿元2025-03-08 20:09
- 以技术创新重塑音乐收听体验:QQ音乐业内首创“AI音乐播客”功能2025-03-08 1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