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网站首页 > 互联快讯 > >文章内容

从“高纯”走向“更纯”

时间:2024-12-17 19:36   来源: 光明网   阅读量:15036   

接过那本红封金字的获奖证书时,李群生被“烫”了一下,证书里用繁体字写的这句话,将一份荣耀与他一起,定格在照片上。

从“高纯”走向“更纯”

12月3日在京举行的何梁何利基金2024年度颁奖大会上,这位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因在高纯化学品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我们做得还不够”,李群生一直思考的是:“高纯化学品怎样才能更纯一些?”

冷板凳坐穿才能出好成果

1984年,李群生考入天津大学化工系读硕士。从那时起,开发高纯化学品就成了他职业生涯的最大“执念”。毕业后,他带着这份“执念”进入北京化工大学执教至今。前后算起来,这实验室的板凳,他一坐就是40年。

这条板凳并不好坐。高纯化学品的制备需要极高的技术精度和严格的工艺控制,任何微小杂质都可能对产品性能产生致命影响。因此,先进的分离提纯技术是高纯化学品制备的基础和关键。

李群生就有这样一股韧劲儿,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种出好庄稼——更何况,他坚信自己开垦的是一片沃土。

40年的科研之路上,李群生有3个好伙伴:实验室的瓶瓶罐罐、办公室的沙发以及凌晨两点的校园。实验室既是他的战场,也是他的乐园;那些瓶瓶罐罐既是他的武器法宝,也是他的花花草草。

科研工作中,李群生喜欢琢磨和总结。他会提出各种数学模型,指导高效分离纯化塔器内构件的设计,提高产品纯度和质量;他针对不同的难分离物系,总结出完备的实验方法,取得完整的相平衡数据,为工业分离打下基础。办公室的沙发则是最懂他的知己——知晓他的疑难困惑,明白他的奇思妙想。“李老师是个工作狂,有次加班解决一个问题,两天都在办公室睡沙发过夜。”2024级硕士生张伊说,她今年刚入学,就被导师的这股劲头惊呆了。

每天深夜走出实验室时,他都会选择放空自己,无论实验成功与失败,科研得意与失意。凌晨两点的校园,是消纳他所有情绪、陪伴他走向明天的朋友。他毕竟不是真铁人,而同样是一个会为实验成功而开心不已的普通人。

40年来,李群生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在高纯化学品研发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他用40年如一日的坚守,对科学家精神作出了完美诠释。

十万里关山走过

实验室里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如果无法实现产业化,再好的成果也只能束之高阁。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工程放大难更是普遍存在的痼疾。

为了推动项目落地,长期身处象牙塔的李群生开始走出实验室,走进产业界。然而,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并非易事。一次合作洽谈中,对方对技术一窍不通却总是指手画脚,试图取得主动,性格耿直的李群生一怒之下头也不回甩袖而去。他的犟脾气又犯了:“就算是撞,撞得头破血流,也要撞出一条路来。”

那一晚,凌晨2点的校园没有等到他,他用一个通宵重写技术说明,并努力做好“翻译”,使之更容易理解。再做推广时,他的技术引起了许多企业的强烈兴趣。

然而,工程放大的困难,比实验室遇到的麻烦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目建设、试车、开车、运行,随时都可能出现问题,随时都需要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

建设三氯氢硅项目那一年,他有四五个月在现场度过,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摸爬滚打,获取一手资料,再根据理论研究、实验室分析形成解决方案。

“以前条件差,常常买不到火车票,我们就带个马扎赶火车,如果没有坐票或者卧铺,就坐在马扎上。”回忆起这段日子,李群生很感慨,“头天晚上上车,第二天早晨到达,下车后直奔现场研究解决问题,晚上再坐夜车,第三天早晨到学校。这是常态。”

“唐僧取经走了十万八千里,我们肯定不止。”李群生笑着说。那些年,他带领团队在学校和各企业、园区之间穿梭往返,推进产学研用合作。他主持完成了150余项国家和企业的科研与产业化项目,取得多项具有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这是李群生走过关山十万里,写在大地上的“产业之经”。他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膺中国专利奖金奖,多次揽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并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化工学会会士。

一百位英才造就

“只有一个李群生,能为国家为行业做的事情还是太少。”李群生给出了回答,“假如我能培养100个李群生呢?”

在攀登科技高峰时,他并非一直是毫无畏惧的勇者;在推进成果产业化之路上,他也并不总是无往不利的斗士,但从走上北京化工大学讲台那一刻至今,李群生始终不肯舍弃的身份,就是一名教师。

很难想象,在承担如此繁重科研任务的同时,李群生还对本科生教育给予关注,并主讲多门必修课。他还当过4届班主任,除其中一届没有组织评比外,其他3届均获评优秀班主任。“2009级的那个班一共27人,有23人读研深造,17人取得博士学位。”说起他带过的学生们,李群生如数家珍。

他对研究生的要求更加严格——不仅要理论功底扎实,更要实践经验丰富。他的研究生无论硕士还是博士,都必须到企业一线锻炼。

在学生们眼中,李群生是一位严师,但他永远会做好表率。“我们一起写项目材料,李老师总会给我们点外卖。”一位博士生告诉记者,“晚上等我们都走了,他还在加班。”

数十年来,李群生培养了上百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数百名本科生。他们中许多人都已成为业务骨干或走上领导岗位。当然,也有很多人像李群生一样走上科研和教学岗位,正在努力“成为李群生”,甚至 “超越李群生”——这是李群生最大的欣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ad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合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版权所有©IT产业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 jokerdeyouxiang@sina.com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54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