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网站首页 > 互联快讯 > >文章内容

从“空中飞”到落地用,如何为低空经济“添翼”

时间:2024-11-10 16:25   来源: 光明网   阅读量:15559   

“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的规模达到了5059.5 亿元,相比2022年增长33.8%,预计到2026年底将超过1万亿元。”在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办的“2024产学研融通创新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向锦武表示,今年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元年,要积极打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一跃成为新的风口,但由于其量大面广,很多领域突破了传统航空管理和技术的边界,“未来航程”有很多新问题亟待解决。此次产学研融通创新活动聚焦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院士专家、企业家、投资人齐聚,助力低空经济“展翅翱翔”。

竞逐“天空之城”,低空经济蕴含无限机遇

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它涵盖了通用航空、无人机产业、低空智联网等多个领域,具有立体性、区域性、融合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低空经济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红利相继释放。今年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与此同时,空域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和灵活的环境。

技术创新是推动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另一大动力。向锦武介绍,低空经济先后经历了应用探索阶段、规范化阶段,现已迈入普及应用阶段。这一转变得益于无人机、北斗导航、5G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

“无人机、低空智联网、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正成为低空经济产业的三大重要增长极。”向锦武指出,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在物流配送、农业植保、环境监测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而eVTOL作为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的重要载体,其研发和应用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有望彻底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低空经济可以赋能千行百业。”长期研究低空经济的中国民航大学低空经济与低空交通研究中心主任覃睿表示,近年来,中国低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有超126万架无人机,同比增长约32%;全国注册通航企业690家,是2015年的2.5倍。中国在小型无人机研发和制造领域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在大型无人机领域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覃睿表示,新一代低空经济会使得航空器越来越小型化,成本越来越低,场景渗透以及拓展能力更强,预计未来的市场规模会比传统的有甚至三个数量级的飞跃。

多元化应用场景,低空经济如何“飞得更稳”

当前,国内很多地方抢抓产业发展机遇,开拓低空经济发展新空间。深圳完成全球首条跨海跨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航线演示飞行,标志着我国城市空中交通建设迈出重要一步;北京等地推出无人机配送服务,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活动举办地辽宁朝阳正以无人机产业为主导,积极吸引国内科技领军企业、重点科研单位等参与低空经济的研发和应用推广……

旺盛的创新活力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让这条“飞起来”的新赛道备受瞩目。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落入“一哄而上”“只见低空、不见经济”的窠臼。据了解,目前低空经济存在经济价值尚未彰显、核心技术设备能力有所不足、安全问题尤为复杂等多方面问题。

活动上,向锦武院士开出“良方”。他表示,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是高质量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和基础保障。只有实现基础设施网、空中航路网、通信导航网、空域管理网、低空服务网五网融合,才能更好地为低空飞行器安全飞行、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国家空管办公室原副局长杜强认为,高质量发展低空经济要防止贪大求全,不能什么都想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自身优势和资源,以“低空+”的模式创造新的业态和应用场景。

“发展低空经济市场是根本,空域是关键,政策是保障,技术是支撑,安全是底线。”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原副局长、正局级巡视员何鸣寒强调,低空经济的发展方向应以载人载货融入综合立体交通为根本,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政策支持的原则。他认为,各地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推动低空经济差异化竞争和互补发展。

“我们的理念是让人人能用无人飞行器,家家享受无人飞行服务。通过低空无人飞行器或有人飞行器,把人的距离进一步缩短,让人们的生活更便捷、交流更通畅。”北京大学空天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承旗对未来低空经济的发展充满期待。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ad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投稿合作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版权所有©IT产业网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 jokerdeyouxiang@sina.com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54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