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脉师承三院士他们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
今年是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在我国水稻研究领域,华南农业大学“一脉师承三院士”是一段佳话。
1955年,被誉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的丁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丁颖的秘书兼科研助理卢永根,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卢永根的学生刘耀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而这段佳话,缘起爱国。

1938年抗战时期,在中山大学农学院执教的丁颖冒着生命危险,把500多个品系的甘薯苗和400多个水稻品种处理好,乘上最后一班船撤退。
在前往云南途中,他亲自安排在广东省罗定市种下甘薯苗,在信宜市种下水稻品种。作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曾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千粒穗”水稻类型,后来任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一直对学生悉心指导。
他的学生也出色地继承了他的衣钵,卢永根便是其中之一。他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他与学生小心保护丁颖收集的7000多份稻种资源,并将其命名“丁氏稻种资源”,以此纪念丁颖院士。
2017年,卢永根夫妇捐出两人毕生积蓄880余万元,设立教育基金。他抛弃了常人眼中的功名利禄,选择了潜心科研的“荆棘之路”。
1981年,刘耀光毕业于当时的华南农学院,在卢永根的感召下回国,回到华南农大潜心科研。长期从事植物育性发育的分子遗传和基因工程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这是丁颖院士的座右铭,也是三代院士的真实写照。他们为水稻研究留下了无数宝贵财富。
审核专家:罗兴波
总策划:战钊 宋雅娟
编导:蔡琳
制作:代梦瑶
联合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光明网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热点精选
- 营口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将获中央补助资金3亿元2023-11-13 12:20
- 大港油田全力保障京津冀用气2023-11-13 11:40
- 开足马力备战“双十一”2023-11-13 07:28
- “蘑菇院士”李玉:用食用菌焕发乡村新“蘑”力2023-11-13 06:52
- 商务部:老字号是我国工商业发展历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2023-11-13 04:29
- 有利有弊的反枝苋:要利用更要防控2023-11-13 04:12
- 积极推进氢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2023企业创新大家谈新能源氢能专场活2023-11-13 04:10
- “小清新”钻叶紫菀,竟是破坏力巨大的“营养掠夺者”?2023-11-13 04:02
- 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在佛山南海举行,超150家产业链企业集聚“中国2023-11-12 19:07
- 伏曦载誉归来|东方日升出席第十五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2023-11-12 18:00
